1.西北地区今年为什么频频降雨使得戈壁变绿洲?
2.西北地区的生态问题及治理措施
3.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对策及建议是什么?
4.中国的大西北为什么逐步成为了荒漠?
据中国气象局提供的资料,专家预测未来50年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 9-2.3摄氏度,由此可能导致冰川面积将比目前减少27%,其中面积2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冰川将基本或完全消失。加上生产和生活用水持续增长,预计2010年至2030年,西北每年约缺水200亿立方米,到2050年可能稍有所减轻但缺口仍达100亿立方米。中国西北地区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和陕西等5省区及内蒙古西部,干旱缺水是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据气象资料显示,过去百年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中国平均气温升高0.65摄氏度,西北地区气温变化的强度又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值。冰川和高山积雪是调节中国西北水量的“固体水库”。气温升高使冰川消融加速、雪线退缩。据甘肃和青海两省气象局提供的资料,专家估算在过去40多年,西北地区冰川面积约减少了1400平方公里,雪线上升了30-60米,直接导致部分内陆河源头来水量显著减少。持续增温还使得中国西北地区大片湖泊萎缩甚至干涸,部分河流源区补给水量减少。1985年,被称为黄河“蓄水池”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湖泊数量还有4077个,如今已锐减至1800个;境内27条黄河主要支流中已有11条干涸,另有多条河流则成了季节河。近20余年间,西北部分地区年降雨量增加,但是,时空分布却更加不均,很难被有效利用。同时伴随气温升高,冰川和高山积雪消退、湖泊湿地萎缩,蒸发量加大,各地可用水基本呈现进一步减少趋势。据中国工程院西北水项目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西北水总量仅占全国的5.84%,人均水占有量只占全国人均水平的80.5%。预估未来西北地区水形势,专家普遍认为气候可能变得暖湿,但是,由于西北地区降水基数过小,增加的降水量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干旱气候区的基本状况,而且随着气温不断上升,冰川、高山积雪和冻土等固态水体加快消融,蒸发量也会继续增加
西北地区今年为什么频频降雨使得戈壁变绿洲?
西北为什么能成为未来能源宝库,是因为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天然气候比较独特,有着非常不错的风力和天然气。
西北地区地广人稀,气候独特,阳光充足,风力丰富,这使得西北地区成为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的理想基地。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煤炭储量居全国之首,这为其成为能源宝库奠定了坚实基础,独特的气候下,导致西北能够成为能源宝库。
西北地区还拥有丰富的天然气,如中国西气东输管道便是连接西北地区的天然气运输通道,将天然气输送到华北、华东等地,西北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致使西北地区能够成为能源宝地,它的天然气比较丰富。
西北地区特点
西北地区具有面积广大、干旱缺水、荒漠广布、风沙较多、生态脆弱、人口稀少、丰富、开发难度较大、国际边境线漫长、利于边境贸易等特点。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再加上高原、山地地形较高对湿润气流的阻挡,导致本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形成沙漠广袤和戈壁沙滩的景观。
西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主要的少数民族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藏族、蒙古族、俄罗斯族等。东部地区以高原为主,西部地区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西北地区包括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以北,以及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的西北部。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西北
西北地区的生态问题及治理措施
7月24日,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王澄海教授在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举办的气象讲座上指出,大气环流异常是西北地区降水异常的主要原因。兰州大学地球系统模型研究与发展中心在研究分析2019年夏季以来的气候特征时指出,当地存在许多极端降水、极端风和冰雹灾害。一些干旱和极度干旱的地区发生暴雨,导致内涝。
王澄海在谈到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和暴雨、暴雨、冰雹等气象灾害显著增加时指出。例如,敦煌以前的降雨量数据显示,其年降雨量约为40毫米,而近年来,暴雨频繁发生。例如,今年7月6日至7日,日降雨量达到19毫米,有些地区达到40毫米;酒泉市日降雨量为84.8毫米,陇东合水县每小时降雨量达到90.8毫米,打破了庆阳市的历史极限。更极端的是,今年夏天的七月,肃南康乐草原上雪花飞舞,这说明异常天气频发。此外,西北部本就是干旱地区,降水突然增多极易造成涝灾。
就其成因而言,王澄海认为大气环流异常是西北地区降水异常的主要原因。去年7月,北部地区处于相对干燥多雨的新疆山脊控制之下,但今年整个北部地区处于高海拔槽带,处于西北地区暖湿降水趋势增加的通道中,降雨量也增加了。
兰州大学气象站主任、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教授王金艳表示,青藏高原高空槽或低涡的增加导致冷空气活动更加频繁。当冷空气遇到温暖潮湿的空气时,就会形成降水。对于甘肃河西地区今年夏季降水增多的趋势,兰州大学地球系统模型研究开发中心指出,预报的基础之一是初冬持续的北极低海冰和小白令海峡海冰区。为什么近年来极端天气频繁发生?王澄海认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将变得更加频繁,并有增加的趋势。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大型工程设施越来越多。大规模的人类活动是当地环境变化和极端天气的原因之一。
王澄海说,气候是人类的共同遗产,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共同保护它。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组织有序的人类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减轻气候变化影响的气候工程也是未来学术界的研究方向。他还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的预防措施。例如,加强极端天气的监测和预警水平,提高灾害预警能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支持气候工程科学实验的发展,形成对监测和预警的有力支持。
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对策及建议是什么?
1、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开发矿产、运行水电设施、偷排污染物,严重破坏了祁连山生态环境,加剧了水源地东西两大河上游雪线上移、冰川退缩、草原退化、林木减少和径流量锐减等问题,为各省区生态建设敲响了警钟。
2、水不足、水土流失严重,草场退化沙化、水土环境污染、湿地生态功能退化、耕地质量下降、森林生态功能弱、地质灾害频发等生态问题依然存在。
措施:
1、强化三江源、祁连山、黄土高原、防沙带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及生态敏感脆弱区的保护和生态修复;推进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环青海湖、湟水河、黄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水污染防治;倡导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新模式的低碳生活。
2、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甘肃进一步规范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环境监管,对违规建设项目进行清理;青海是各大水系的源头,要强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等专项工程,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3、五省区应强化供给侧改革和空间用途管制,加强多渠道协同控制,推进水质改善和水体环境保护工作;分级分类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加快农村环境整治;提升环境监管能力,推进治理现代化。
扩展资料:
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是本区主要的气候特征。西北地区由于地处亚欧大陆腹地,除秦岭以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全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在500毫米以下,属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和高寒气候,其中黄土高原年降水量在300~500毫米之间,柴达木盆地在200毫米以下。
河西走廊少于100毫米,敦煌只有29.5毫米,吐鲁番不足20毫米,若羌10.9毫米,几乎终年无雨。由于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等原因,西北地区的地表水量约为2200亿立方米/年,仅占全国总径流量的8%左右。
干旱缺水是困扰西北地区农业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主要障碍之一。作为我国第一个农业“高新区”,陕西杨凌被赋予了建设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核心区的“国家使命”。2017年,杨凌的旱作农业技术在全国示范推广面积达7186.98万亩,示范推广效益212.22亿元。
人民网-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未来治理任重道远
中国的大西北为什么逐步成为了荒漠?
未来气候变化后,我国区域农业将出现新的格局。东北地区,有进一步提高复种指数的潜力;华北地区的干旱矛盾将更为突出,可能成为农业上的“脆弱”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未来水分变化不确定,影响尚难以预测;华南地区适宜发展冬季农业;西南地区由于利弊相当,要注意趋利避害;西北地区要警惕干旱和沙漠化的威胁。
温室里种植的蔬菜
://a3.qpic.cn/psb?/V11VvqFx22CmqJ/N9kwjQyVNEeenMU9RbwVoXXzvYAz3WTYJcaXFALb20g!/m/dL4AAAAAAAAAnull&bo=SwEJAQAAAAARB3I!&rf=photolist&t=5
关于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简单提出如下建议:
——减轻二氧化碳排放量。改变能源结构,降低煤炭比例,增加水电、石油、天然气的应用,开发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以减缓气候变暖。
以色列的农业技术温室
://a3.qpic.cn/psb?/V11VvqFx22CmqJ/2OHlBIHecQ2awfH*ZtOMkcB9LG*knTY.YqBmRJOpcaY!/m/dFIBAAAAAAAAnull&bo=dAHRAAAAAAARB5Q!&rf=photolist&t=5
——治理江河,植树造林,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培育和选用抗逆品种,调整作物布局,恢复和提高复种指数,用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各项农业技术措施。
——发展学科前沿领域。加强光合作用、生物技术、抗御逆境、设施农业和工厂化生产等领域的研究。
——加强气候变化研究,掌握其规律,建立监测系统,提高预测预报水平,研究行之有效的对策与防御措施。
总之,温室效应带来的气候变暖正步步向全人类逼来。我们不能存侥幸心理,需要有忧患意识。而调整温室效应达到适宜状态非一两个世纪全人类共同努力不能明显奏效。
温室中种植的黄菸
://a4.qpic.cn/psb?/V11VvqFx22CmqJ/eQY2gWf1FXVcc1IUqUbRGMTgLZLHa74ojb9oLJhCNSo!/m/dFMBAAAAAAAAnull&bo=ewHzAAAAAAARB7k!&rf=photolist&t=5
全球同舟共济是惟一的出路。
中国的大西北之所以逐步成为荒漠,就是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南方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湿润的空气,导致了这里常年干旱。我们从卫星地图就可以看出在中国的西北地区是呈**的,也就是说在这里大部分的地方都没有被植物所覆盖,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原因和那里的地理因素有关,也就是说没有雨水能够进去常年刮着沙尘暴,导致了环境进一步恶化。近些年国家也想办法去治理这里的沙漠,而且有了不错的效果,但是有些地方还是逐渐变成了荒漠,接下来就给大家讲解这件事情。
中国的西北部之所以逐渐变成荒漠,就是由于地球的气候变化以及地质结构有关。在中国的西北地区,这里常年非常的干旱,就是由于没有湿润的空气能够进得了。这个主要还是由于南方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很多来自太平洋的雨水,因为在太平洋每年都会刮起大大的台风,但是就是刮不到西北地域。而且这里常年遭受车友北方刮来寒冷的气流,导致了很多植物都无法深处,逐渐的向荒漠化蔓延。
虽然中国的西北部已经逐渐的荒漠化,但是这里却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好地方,据说在这里人们的人均耕地达到了3.9亩,而且拥有土地的面积是全国人均的五倍左右。再加上西北的矿产非常的丰富,我国很多的稀缺矿物都来自这里,而且根据有关专家预估,在这里的勘测价值能够达到30多亿以上,其中煤炭也相当的丰富,占到全国储备量的25%左右。天然气也非常的高,所以说这我国的大西北可是一个很大的聚宝盆。
对于我国的大西北你还有什么好的意见,请写在评论下方,我们一起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