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对流层顶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2.氮气和氧气对对流层气温的影响

3.强对流天气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对流层顶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对流天气形成的条件是什么_对流天气温度到达多少

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5℃。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离地面越高,受热越少,气温就越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之为“逆温现象”。由于受地表影响较大,气象要素(气温、湿度等)的水平分布不均匀。空气有规则的垂直运动和无规则的乱流混合都相当强烈。上下层水气、尘埃、热量发生交换混合。由于90%以上的水气集中在对流层中,所以云、雾、雨、雪等众多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

平流层之所以与对流层相反,随高度上升时气温上升,是因为其底部吸收了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而被加热。故之在这一层,气温会因高度而上升。平流层的顶部气温大概徘徊在270K左右,与地面气温差不多。平流层顶部称为平流层顶,在此之上气温又会再以随高度而下降。至于垂直气温分层方面,由于高温层置上而低温层置下,使到平流层较为稳定。那是因为那里没有常规的对流活动及如此相连的气流。此层的增温是由于臭氧层吸收了来自太阳的紫外线,它把平流层的顶部加热。至于平流层的底部,来自顶部的传导及下部对流层的对流刚好在那里抵消。

氮气和氧气对对流层气温的影响

关于氮气和氧气对对流层气温的影响如下:

1、对流层定义:大气最下层,厚度(8~17公里)随季节和纬度而变化,随高度的增加平均温度递减率为6.5℃/公里,有对流和湍流。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主要发生在这一层。

2、位置:位于大气的最低层,从地球表面开始向高空伸展,直至对流层顶,即平流层的起点为止。平均厚度约为12公里,它的厚度不一,其厚度在地球两极上空为8公里,在赤道上空为17公里,是大气中最稠密的一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

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高纬度地区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在高纬度的地区,因为地表的摩擦力会影响气流,形成了一个平均厚2公里的行星边界层。这一层的形成主要依靠地形而有所不同,而且亦会被逆流层的分隔而与对流层的其他部份分开。

3、特点: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这是因为该层不能直接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但能吸收地面反射的长波辐射而从下垫面加热大气。因而靠近地面的空气受热多,远离地面的空气受热少。每升高1公里,气温约下降6.5度。

空气对流,因为岩石圈与水圈的表面被太阳晒热,而热辐射将下层空气烤热,冷热空气发生垂直对流,又由于地面有海陆之分、昼夜之别以及纬度高低之差,因而不同地区温度也有差别,这就形成了空气的水平运动。

温度、湿度等各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大气与地表接触,水蒸气、尘埃、微生物以及人类活动产生的有毒物质进入空气层,故该层中除气流做垂直和水平运动外,化学过程十分活跃,并伴随气团变冷或变热,水汽形成雨、雪、雹、霜、露、云、雾等一系列天气现象。

4、扩展:正因对流层是大气层中湍流最多的一层,喷射客机大多会飞越此层顶部(即对流层顶)用以避开影响飞行安全的气流。

强对流天气是什么意思

强对流天气是指伴随雷暴现象的对流性大风(≥17.2m/s)、冰雹、短时强降水(≥20mm/h),是具有重大杀伤性的灾害性天气之一。

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是受多种气象因素的影响,如空气湿度、温度等突变的情况以及大气扰动等。一旦这些因素发生突变或者受到大气扰动的影响,就可能形成强对流天气。它的空间范围一般很小,只有几十米至十几公里,或者十几公里至二三百公里,并且生命史非常短暂,一般只维持一至十几小时。

强对流天气在短时间内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坏力。其中,对流性大风可能会引发树木倒伏、建筑物损坏等灾害,而冰雹则可能会对农作物造成破坏。短时强降水则可能会导致城市内涝、山洪暴发等灾害,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预测和预警强对流天气对社会的建设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都至关重要。

强对流天气的注意事项

1、避免外出:在强对流天气来临时,尽量避免外出,特别是在雷雨天气中,避免在露天场所、水面或高地等危险地带逗留。

2、注意避雷:在雷雨天气中,要注意避雷,尽量不要站在高地、树下、金属建筑物旁边,以免被雷击伤。

3、防范暴雨:在暴雨天气中,要注意防范洪涝灾害,特别是住在低洼地区的居民,要及时转移,避免被淹。

4、驾车注意安全:在强对流天气中,驾车要注意安全,减速慢行,避免因雨水或积水造成车辆打滑或侧翻等事故。

5、做好防护措施:在强对流天气中,要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防雷器、雨衣、雨鞋等,以保护自己免受危险因素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