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难得的好天气, 记录爱车探岳在花丛中的一抹亮色

2.气候临界点什么意思

3.气候异常了

4.黑龙江漠河5月飞雪,南方的天气如何呢?

5.怎么样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和焦点问题

娄底120天未来天气报告查询_娄底120天未来天气报

山东省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办法

第一条为了规范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工作,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在高温天气期间安排劳动者工作适用本办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高温天气期间安排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户外露天作业,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高温天气是指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发布的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的天气。

第四条各级人民应当加强对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工作的领导。

人力社会保障、卫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经济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水利、交通运输、海洋与渔业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对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

电力、冶金、邮政、燃气等行业,根据各自行业特点,做好本行业的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工作。

工会组织依法对用人单位高温天气期间劳动保护措施实行监督。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应当建立高温天气预警预报制度,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发布高温预警信号后,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应当及时向公众传播。

第六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防暑降温工作制度,落实相关措施,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第七条用人单位在下列高温天气期间,应当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减轻劳动强度,取有效措施,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当日应当停止工作;

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至40℃以下,全天户外露天作业时间不得超过5小时,11时至16时应当暂停户外露天作业;

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至37℃以下,用人单位应当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连续作业时间,并且不得安排户外露天作业劳动者加班加点。

用人单位取空调降温等措施,使工作场所温度低于33℃的,以及因行业特点不能停工或者因生产、人身财产安全和公众利益需要紧急处理的,不适用前款规定。

第八条用人单位不得强迫劳动者在高温天气期间工作。

因高温停止工作、缩短工作时间,用人单位不得扣除或者降低劳动者工资

第九条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发放夏季防暑降温费,所需费用在成本费用中列支。

防暑降温费标准由省人力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适时调整。

第十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向在高温天气期间工作或者户外露天作业的劳动者供给足够的符合卫生标准的清凉饮料和含盐饮料;提供的清凉饮料等不能充抵防暑降温费。

第十一条用人单位应当保证高温天气期间的生产环境安全,向劳动者提供必需的劳动保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并加强对劳动保护设施的维护和用品的管理工作。

第十二条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合理布局生产现场,改进生产工艺和操作流程,用良好的隔热、通风、降温设施,保证生产现场符合国家标准。

第十三条用人单位应当对高温天气期间高温作业和露天作业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或者记入劳动者健康档案。对患有心、肺、血管器质性疾病、持久性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身体状况不适合高温环境的劳动者,以及孕期、哺乳期、年龄较大、体质较差的劳动者,应当在高温天气期间调整其工作地点或者工作岗位;确因工作需要不能调整的,应当在高温天气期间对其加强预防中暑和其他疾病的保护措施。

第十四条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防暑和中暑急救的宣传教育,增强劳动者高温天气作业的自我劳动保护意识。

第十五条用人单位应当改善劳动者高温天气期间的饮食卫生条件,防止夏季疾病流行。

第十六条用人单位应当在高温工作环境下设立休息场所,并设有座椅,保持通风良好或者有空调等防暑降温设施。

第十七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者数量和高温天气作业情况,设立中暑紧急救助场所或者配备中暑救助人员。

第十八条劳动者在高温天气期间因工作发生中暑的,用人单位应当安排劳动者停止作业,立即救治;发生重症中暑的,用人单位应当迅速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减少人员伤亡,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告当地主管部门。认定为工伤的,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第十九条劳动者应当服从用人单位在高温天气期间合理调整作息时间或者工作岗位的安排。

第二十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有权向有关部门举报、投诉;新闻媒体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有权予以曝光。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用人单位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未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

未建立劳动者健康档案的;

未设立中暑紧急救助场所或者配备中暑救助人员的;

提供的清凉饮料和含盐饮料不符合卫生标准的。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用人单位强迫劳动者在高温天气期间工作的,或者未按规定标准发放防暑降温费的,由县级以上人力社会保障部门责令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其他气象灾害条件下,用人单位应根据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其防御指南,调整工作时间,保证安全生产,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难得的好天气, 记录爱车探岳在花丛中的一抹亮色

专题气象报告第48期 上海中心气象台

2009年8月9日17时30分

*****"莫拉克"已于今天16时20分登陆福建霞浦

-今半夜开始本市将出现较明显的风雨天气******

今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已于今天16时20分登陆福建省霞浦县,登陆时为台风级别。17时其中心仍位于霞浦境内,距离上海西南偏南大约530公里处,就是北纬26.6度,东经120.0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33米/秒),7级大风圈半径350公里,10级大风圈半径80公里。目前台风中心正以每小时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未来将逐渐转向偏北,强度明显减弱。预计"莫拉克"将于10日夜里到达上海同纬度,之后转向东北,11日后期进入黄海。

本市风雨预报:受"莫拉克"影响,今天夜里到11日本市将出现明显的风雨天气(主要风雨影响时间在今天半夜到明天上午),过程雨量可达70~90毫米,局部地区100~150毫米;市区风力6~8级,长江口区和沿江沿海地区7~9级,上海市沿海海面和洋山港区9~11级。

太湖流域天气预报:受"莫拉克"影响,预计9日上半夜~11日太湖流域将出现较明显的风雨天气,过程面雨量可达80~120毫米,并伴有7~9级大风。降水将造成太湖水位的进一步上涨。建议相关部门密切注意太湖水位变化,及时取应对措施。

提示与建议:目前,上海市台风警报、台风**预警信号维持。请有关部门做好城市和农田的防涝排涝等各项应急准备工作;停止户外大型集会活动;各居民小区按照防台防汛预案做好防灾避险各项措施的落实;相关水域作业船舶及时进港避风;高空、水上、建筑工地等户外作业人员注意防范、及时规避风雨影响;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危房人员及时转移。

我们将密切关注"莫拉克"未来动态,特别是登陆后北上过程中其云体结构以及对本市风雨影响程度的变化,及时报告最新情况。

气候临界点什么意思

今年的春天,已经悄然来临。在时而凉意十足,时而温暖和煦的天气里,身边的景色也开始了悄然的变化。在我今天到达的地方,就有着让人流连忘返的春意美景。连着阴雨降温了好几天,趁着好天气,趁着美丽的风景,我来出去走一走,上个用车作业,也算是对探岳这么长时间陪伴的总结吧。

比较满意的地方就是配置真的是超你想象,像无钥匙进入系统,一键启动,ESP车身稳定系统,胎压监测,电动天窗,远近一体化自动大灯,车载蓝牙电话,电动折叠后视镜,电动助力方向盘,电子手刹,目动驻车,主驾位电动调节,ACC自适应巡航系统等等......配置超你相像,性价比喜性价比高。

不太满意的地方,探岳的方向盘电子助力十分轻盈,略有虚伪,感觉不是这个级别车型应该有的那种驾驶感觉,而且刹车不线性,偏软,低速时变速箱有顿挫感。

外观,这个车的外观设计,硬朗简约时尚。“蜂窝”式进气格栅、贯穿着LED大灯,显得特别霸气。整车线条显得流畅完美,特别有运动气息。符合年轻人的需求。

内饰简约实用,功能区布局协调、操作便捷。液晶仪表感觉很高档,显示内容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调整,新车有点异响。中控大屏显示细腻、倒车影像比较清晰,方向盘手感细腻。

操控指向尚算精准,方向盘还算比较轻,刹车踏板有点硬,前半程有点虚位,但是习惯就好。主动刹车还是比较敏感,好几次提前报警,不过这种安全配置还是敏感点好。

舒适,风噪还是有点大,在高速120km/h以上的时候,车身有很明显的抖动,发动机震感很明显。可能是SUV都这样吧,平时市区开绝对没问题。

油耗方面,市区油耗相对在9.8左右;郊区高速的话看个人风格,表显示在7左右,个人感觉表显还算尚可。

空间绝对够用,没得说,虽然轴距比途观L短了60mm左右,但是坐进去完全感觉不到。由于有点溜背的设计,所以后排头部空间稍有欠缺。

动力是完全够用。试驾过两驱的探岳,觉得推背感比四驱强。但是起步由于没有四驱抓地牢,所以没有四驱的快。50km以后,两驱的优势就体现了。

性价比还行,综合评价满意,在同级别里从动力、安全配置、内饰、操控等方面都不错,价格也不高,德系车本身性价比就低,这个车厂家还是很有诚意的。

最后来两张桃花收尾,希望未来的日子,每天都能快乐,不论季节,只为快乐生活。

气候异常了

气候临界点是指气候系统从一个稳定状态转移到另一个稳定状态的条件。

自从进入工业化时代,人类对大气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气温上升,全球变暖也随之出现了,很多地区正面临热死的威胁,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南北极,这里曾是极寒之地,温度维持在零下六七十度左右,却因大气影响,温度直线上升。

北极甚至突破有史以来的最高温38度,无数冰川、冻土层的消融,造成海平面的上升,北极熊正濒临灭绝的边缘。

地球正处于一种超负荷的模式,随着这种趋势发展,未来的地球将变得千疮百孔,有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化。就拿阿尔卑斯山来说,在过去的400年内,冰川也有过消融的痕迹,都没有今年这么惨烈。科学家预测,有可能阿尔卑斯山会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而消失,对人类而言将是一大危险信号。气候临界点正被激活,北极远古生物相继现身,生态圈或将崩溃!

今年我们听到的消息都不太好,各种灾难的接踵而至,令人猝不及防,不仅危及地球的环境,还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北极气候变化的报道今年不断,38度高温、野火大规模的燃烧等等。

有新数据更是指出北极海冰温度创下新低,如今成为120年记录中的第二高,不断的刷新纪录,警惕着人类这种升温只会导致海冰持续创新低,这些灾难对北极的威胁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当巨大,还会引发连锁效应。从2019年开始,有报道相继曝出,海平面较低的岛屿被淹没,许多居民无家可归,只能被迫迁徙,地球早已失去平衡。

气候临界点的的影响:

气候转变一旦发生,地球的气候将会产生巨变,而这个改变是不可逆的。届时,人类面临的或将是一个更加不适宜居住的地球。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旦突破临界点,地球可能会成为“温室”地球。

科学家们大致将全球大约15个主要区域的气候系统设立为具有代表性的临界点观测目标,包括南北极冰盖、太平洋洋流、珊瑚礁等,这些临界点相互存在着关联,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当南北极冰盖开始融化,海平面将会上升,淹没沿海低洼地区,海洋生态链也将产生剧变。而海洋温度的变化也会给陆地带来更多的极端天气,从而导致土地大面积干旱,就连茂密的亚马逊热带雨林也可能会变成草原。这些连锁反应将会严重影响食物链,从而给人类带来生存危机。

黑龙江漠河5月飞雪,南方的天气如何呢?

我国十二省区严重干旱分析快报

2008年10月下旬以来降水量持续偏少的影响,我国京、津、冀、晋、鲁、豫、皖、苏、鄂、陕、宁、陇十二省区出现三十年一遇的罕见干旱,部分地区重旱程度达五十年一遇。一点五七亿亩小麦受旱,中国首次拉响Ⅰ级抗旱警报。本快报就这次干旱过程以及气象成因初步分析,并对未来两周天气给出展望。

一、雨情

去年10月下旬以来,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北部、江苏北部、湖北东北部、陕西北部、宁夏、甘肃东部等北方冬麦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五至八成,山西中部、河北中南部、河南东北部和中部、山东西部、安徽西北部等地降水量偏少八成以上。华北大部、黄淮西部、江汉等地平均无降水日数达到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位,其中,河南的无降水日数为历史同期最多(图1,图2)。

二、旱情

中国气象局二月五日气象干旱监测显示,北京、河北中南部、山西大部、山东北部和西部、河南大部、安徽北部、陕西大部、甘肃东部、湖北北部等地气象干旱达到中到重度,其中,河南中东部、安徽西北部地区达到特旱。图3(a)为2009年1月31日中国干旱监测图,图3(b)是2月6日亚洲干旱监测图。从此图上也可以看到,除了我国的干旱外,在北非、印度、中南半岛地区也发生了严重的干旱。

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截至二月五日,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等主产区小麦受旱一点五七亿亩,其中严重受旱六千四百八十二万亩。八省旱区受旱麦田中已灌溉面积七千八百七十七万亩,占受旱面积的百分之五十。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二月四日启动Ⅱ级抗旱应急响应的基础上,五日宣布启动Ⅰ级抗旱应急响应。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启动Ⅰ级抗旱应急响应。

根据气象与水文学上的定义,某一次异常气候或水文的重现期为30~50年一遇,我们称之为极端气候或水文。这次的干旱是一次极端气候。

三、气象成因

这次我国大范围严重干旱是较长时期降水稀少所造成的。从气象成因监测和分析看,应该从2008年11月大气环流异常开始分析。

北半球中高纬度存在准静止的环流系统,这种稳定的环流形势是造成这次干旱灾害的主要成因。图4a给出2008年11月1日~2009年2月3日北半球500 hPa平均高度及其距平场。图4b是在这段时间里,每天高度距平大于10 gpm以及高度负距平小于10 gpm的天数占总天数的百分率,表示500 hPa平均高度场各个系统的稳定程度。欧亚中高纬度主要环流系统是西欧北部的阻塞高压,这个阻塞系统在12月达到鼎盛,一直持续到2月初,其距平中心的稳定性达到70%以上(即有67天以上持续为正距平所盘踞)。而其西南侧欧洲西海岸为稳定的低压槽(负距平区),其持续性也达到70%以上,反映在欧洲西部上空高空槽活动频繁。沿着30~50°N北半球存在长定波列,表现在东亚大槽维持在日本东北部(千岛),高原上空为稳定的高压脊,中国大陆长时期处于东亚大槽槽后西北气流控制下,冷空气活动频繁。东亚大槽和高原上空的高压其持续性也在70%以上。在北半球10~20°N 附近的纬度带, 基本上为副热带高压控制,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强,而受中纬度120°E地区低压槽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不明显(图4b)。2008年11月~2009年1月逐月平均的500 hPa平均高度场与图4类似(图略),正是这种异常环流及其稳定,造成干旱形成并加剧。从2009年1月1日~2月3日平均的300 hPa的等风速线分布上看(图5a),有一支急流从大西洋中部、非洲及亚洲大陆沿20~35°N地区(北非、中东、印度北部和中国西南地区)向东伸向日本南部。在这支急流中,300 hPa经向风扰动动能的大值区集中在70°E以西地区,表明从亚洲西部过来的扰动系统不容易东移到东亚上空,从而使水汽不能输送到70°E以东地区,造成了亚洲大范围的干旱。

我们给出2009年1月200 hPa水平风距平场,代表干旱最严重时期对流层上部的环流(图6a)。沿着30°N北半球有几个反气旋性的距平中心分别位于大西洋中部、地中海以及青藏高原上空,在中国沿海岸有一个气旋性环流区。这些距平中心与对流层中层500 hPa的正、负距平区相对应。2009年1月对流层下部的700 hPa水平风距平场上可以看出(图6b),北非、印度次大陆、中南半岛和中国大部偏北距平风盛行,这表明这些地区冬季风异常盛行,来自海洋上的水汽不容易达到上述地区。

这次出现干旱严重的部分地区,在2008年1月曾经是多雪区,雪灾严重。值得对这两个过程进行对析。图7为安徽阜阳附近(116°E , 33°N) 1月平均的垂直速度(图7a)和相对湿度(图7b)廓线(实线为2009 年, 点划线为2008 年)。2008年1月暴雪期间,阜阳地区在对流层中下层(600 hPa以下)为上升运动,相对湿度在55%以上;而在2009年1月,除了近地面的边界层整层皆为下沉运动,对流层中层(400~600 hPa)下沉速度接近20Pa×s-1,在这里对流层中、上部空气下沉运动甚强,相对湿度基本上在40%以下,抑制了云和降水的发展。这两个时期扰动动能(风暴路径)的分布也不一样(图6b),2008年1月有3次低气压扰动沿青藏高原向东移入我国上空(图略)。图8 给出2008年1月11日~2月2日500 hPa平均高度及其距平场,可以看出是最有利于出现冬季强降水的“东高西低”的环流,与2008~2009年秋冬季干旱的大气环流形成明显差异。图4a与图8上这种环流近似反相的特征和异常环流的持续性在Hovm?ller图(沿35~45oN平均的300 hPa经向风时间–经度剖面,图9)上很清楚。中国东部地区除了2008年12月初和2008年12月底~2009年1月初这两次强寒潮过程,稳定在高原高压脊前的西北气流控制下。此外,从2008年底~2009年1月,大气季节内30~60天振荡(MJO)在 60~150oE很不活跃,与2008年初暴雪期间MJO在此地区的强盛差异明显(图略)。

一般在气候预测中,人们重视赤道东太平洋SST异常对全球气候异常的影响。我们注意到2008和2009年冬季赤道东太平洋SST同属冷水位相(Lanina位相),而我国气候完全相反,看来这次干旱与Lanina关系十分复杂,值得深入研究。

四、结论

造成我国大部地区入冬以来降水偏少的主要原因为:尽管去年冬天北方有几次强冷空气过程,但是冷空气没有带来降水,仅仅是大风和降温天气。降水偏少的主要原因是亚洲西部过来的扰动系统不容易东移到东亚上空,从热带洋面上过来的潮湿的暖湿气流不强盛,暖湿气流较弱,仅仅到达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无法输送到黄淮、华北、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偏北的地方(图10)。

根据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全球的水份和能量循环加快,极端气候有增多趋势,中国也是如此。这次我国十二省区出现严重干旱,属于极端气候。2006年夏季川渝地区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2008年初南方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也是如此。气象业务和科研部门,应重视极端气候的监测、诊断和预测研究。

对未来天气形势的估计:

2月中旬我国南方地区的降水会比较频繁,北方部分旱区还有望迎来降水,11-13日在江淮、河套、华北地区有一次较强的降雨过程,13-14日前后在东北地区, 本次过程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东部、贵州、华北地区、东北大部、黄淮、及将出现一次阴雨(雪)天气过程,降水量一般有1~5毫米,部分地区可达10 毫米以上。15日后又有一次冷空气南下,但降雨主要发生在黄淮及其以南地区。此外,从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CFS中期预报场分析(图 10),到2月20日,高原附近的高压坝依然维持,“西高东低”的大气环流条件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改变,北方地区可能依然维持相对少雨的形势。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应密切关注高原附近的高压坝的调整。

怎么样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和焦点问题

黑龙江漠河5月飞雪,而在华南、云南等地,闷热潮湿仍将是天气的主旋律,海口已经连续12天出现高温天气,未来两天高温酷热天气还将持续,一旦实现,将追平2005年的5月高温连续日数最长纪录。

省会级城市中,不仅是海口,福州、广州等地体感都是十分闷热,白天夜间都躲不过上蒸下煮,民众一定要注意及时补水,谨防中暑。

部分南方地区又将迎来新一轮降雨天气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中央气象台消息,23日、24日两天,贵州、广西、江南北部等地仍有较强降雨,局地有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介绍:“随着北方冷空气逐渐南下,23日夜间开始,南方地区降雨将会进一步向南移减弱,24日降雨主要在福建、台湾北部以及云南这一带,总体来看是以中到大雨为主,局部地区有一些暴雨。”

何立富表示,南方新一轮降雨天气将从26日开始,或将持续到27日。“雨带主要是在沿江和江南这一带,影响的是湖北、苏皖的南部以及浙江、江西、湖南,还有贵州这一带,部分地区会有大到暴雨,局地有120毫米左右的降水,27日白天以后这一轮降雨过程将趋于结束。”何立富说。

全球气候变化

BIOX.CN 2005-4-14 9:41:00 来源:生命经纬

气候变化是一个最典型的全球尺度的环境问题.70年代,科学家把气候变暖作为一个全球环境问题提了出来.80年代,随着对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关系认识的深化,随着几百年来最热天气的出现,这一问题开始成为国际政治和外交议题.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上,通过并开放签署《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气候变化问题直接涉及经济发展方式及能源利用的结构与数量,正在成为深刻影响21世纪全球发展的一个重大国际问题.

一、气候变化及其趋势

在地质历史上,地球的气候发生过显著的变化.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地球的气候相对稳定在当前人类习以为常的状态.地球的温度是由太阳辐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热后的地球将红外辐射线散发到空间的速率决定的.从长期来看,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必须同地球及大气层向外散发的辐射能相平衡.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因此,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被称?quot;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得热起来,这就是"温室效应".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已经发现近30种,其中二氧化碳起重要的作用,甲烷、氟利昂和氧化亚氮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见表 2).从长期气候数据比较来看,在气温和二氧化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见图 1).目前国际社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

表 2 主要温室气体及其特征

气体 大气中浓度(ppm) 年增长(%) 生存期(年) 温室效应(CO2=1) 现有贡献率(%) 主要来源

CO2 355 0.4 50-200 1 55 煤、石油、天然气、森林砍伐

CFC 0.00085 2.2 50-102 3400-15000 24 发泡剂、气溶胶、制冷剂、清冼剂

甲烷 1.714 0.8 12-17 11 15 湿地、稻田、化石、燃料、牲畜

NOX 0.31 0.25 120 270 6 化石燃料、化肥、森林砍伐

引自全球环境基金(GEF):Valuing the Global Environment,1998

本世纪以来所进行的一些科学观测表明,大气中各种温室气体的浓度都在增加.1750年之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基本维持在280ppm.工业革命后,随着人类活动,特别是消耗的化石燃料(煤炭、石油等)的不断增长和森林植被的大量破坏,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断增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渐上升,每年大约上升1.8ppm(约0.4%),到目前已上升到近360ppm.从测量结果来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部分约等于人为排放量的一半.按照间气候变化小组(IPCC)的评估,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3℃到0.6℃,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到25厘米.许多学者的预测表明,到下世纪中叶,世界能源消费的格局若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将达到560ppm,地球平均温度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间气候变化小组1996年发表了新的评估报告,再次肯定了温室气体增加将导致全球气候的变化.依据各种计算机模型的预测,如果二氧化碳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增加到560ppm,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1.5℃到4℃.

图 1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气温变化

二、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

自然界本身排放着各种温室气体,也在吸收或分解它们.在地球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变化是很缓慢的,处于一种循环过程.碳循环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学元素的自然循环过程,大气和陆生植被,大气和海洋表层植物及浮游生物每年都发生大量的碳交换.从天然森林来看,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排放基本是平衡的.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土地利用形态,特别是工业革命后,大量森林植被迅速砍伐一空,化石燃料使用量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应不断增加.从全球来看,从15年到1995年,能源生产就增长了50%,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应有了巨大增长(见图2-2).迄今为止,发达国家消 耗了全世界所生产的大部分化石燃料,其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达到了惊人的水平,如到90年代初,美国累积排放量达到近1700亿吨,欧盟达到近1200亿吨,前苏联达到近1100亿吨.目前,发达国家仍然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国,美国是世界上头号排放大国,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总量也在迅速增长,前苏联解体后,中国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成为发达国家关注的一个国家.但从人均排放量和累计排放量而言,发展中国家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见表 3).

图 2 1950-1995年全世界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碳排放量

表 3 15个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 序号 国家 二氧化碳排放量(百万吨) 人均排放量(吨)

1 美国 4881 19.13

2 中国 2668 2.27

3 俄罗斯 2103 14.11

4 日本 1093 8.79

5 德国 878 10.96

6 印度 769 0.88

7 乌克兰 611 11.72

8 英国 566 9.78

9 加拿大 410 14.99

10 意大利 408 7.03

11 法国 362 6.34

12 波兰 342 8.21

13 墨西哥 333 3.77

14 哈萨克斯坦 298 17.48

15 南非 290 7.29

世界所有:世界(World Resources)1996-

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未来趋势,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技术进步、能效提高、节能、各种能源相对价格等众多因素的变化趋势.几个国际著名能源机构--国际能源局、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根据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的不同情景,提出了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各种可能趋势.从这些情景和趋势来看,在经济增长平缓,对化石燃料使用没有取强有力的限制措施的情况下,到2010年化石燃料仍将占世界商品能源的3/4左右,其消费量可能超过目前水平的35%,同能源使用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增长30-40%.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相对较快,到2010年,可能要从90年代初的不足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增加到近1/2,其中中国和印度要占发展中国家排放量的一半左右.即便如此,发展中国家人均排放量和累积排放量仍低于发达国家.到下一世纪中叶,发达国家仍将是大气中累积排放的二氧化碳的主要责任者.当然,如果世界各国取更加适合环境要求的经济和能源发展战略,二氧化碳排放可能出现不同的前景(见表2-4).

表 4 世界能源理事会预计的能源消费和 二氧化碳排放情况(1990-2020)

高增长(1990-2020) 修改的参考方案(1990-2020) 参考方案(1990-2020) 强化生态保护(1990-2020)

经济年增长(%)

经合组织国家/前苏联和中欧国家 2.4 2.4 2.4 2.4

发展中国家 5.6 4.6 4.6 4.6

世界能源需求的增加比例(%) 98 84 54 30

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超过1990年的比(%) 93 73 42 5

世界所等:世界(World Resources)1996-

三、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危害

近年来,世界各国出现了几百年来历史上最热的天气,厄尔尼诺现象也频繁发生,给各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发展中国家抗灾能力弱,受害最为严重,发达国家也未能幸免于难,1995年芝加哥的热浪引起500多人死亡,1993年美国一场飓风就造成400亿美元的损失.80年代,保险业同气候有关的索赔是140亿美元,1990到1995年间就几乎达500亿美元.这些情况显示出人类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气象灾害的适应能力是相当弱的,需要取行动防范.按现在的一些发展趋势,科学家预测有可能出现的影响和危害有:

1.海平面上升

全世界大约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公里的范围内,经济发达,城市密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可能在2100年使海平面上升50厘米,危及全球沿海地区,特别是那些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沿海低地.这些地区可能会遭受淹没或海水人侵,海滩和海岸遭受侵蚀,土地恶化,海水倒灌和洪水加剧,港口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