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秋行黔东南散记
2.描写白鹭的句子
3.关于长城的传说故事
秋行黔东南散记
秋之美,是那份无法言说的心境,秋之景,是欲语还休的娇羞,秋的脚步,是如此翩跹婀娜,在这缤纷落叶的季节里,惹醉了一群群闹秋尚美的人们。
我不太喜欢嘈杂烦乱的环境,也不待见置身于熙熙攘攘、人潮涌动的风景名胜中。因为骨子里生就而成了喜静和不张扬的内向,所以偏爱安静和向往远方。
国庆节小长假快到了,那几天脑子里一直思谋着去何方宝地的美景里流浪。终于我把目标锁定在贵州—黔东南,把平日里好像永远做不完的工作全部甩手扔一边,一身轻松地好好享受一下即将迎来的假期。
天啊!算来算去,还是10月1日出行最为有利!可人潮如织,车海如流的嘈杂让我如何面对?!又怎样忍受?!真是人算不如天算,豁出去啦!我要在假期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满目后脑勺的缝隙中去努力寻找自然界带给我的惬意与快乐。
第一站 贵阳
10月1日下午17:39分到达贵阳北站。出了站,已近日暮时分,抓紧时间要乘公交车赶往贵阳站,以期明早乘车更为方便。在公交车上,车窗两侧流逝过去的是一幕幕新贵阳的美丽。宽敞的道路、成片的高楼、鳞次栉比的商铺,流光溢彩的霓虹灯、街灯、商业区装饰灯相互交映,好似要给我这个远方的客人眼前生成一幅美丽贵阳欢迎我的夜景图。车外的窗景,不由地让我陷入了一阵恍惚和回忆……。
其实,我这是第二次足踏贵阳的大地。第一次是在年的7月,我和朋友小毛怀揣着美好憧憬来到了贵阳,那是一个细雨缠绵的早晨,贵阳用晨风细雨的自然风格欢迎了我们,用宁静、古朴、素雅的街景问候了我们。那时我们22岁,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徜徉在一条叫人民路的地方,到处走,到处看,我们不知道走到了哪里,又看到了什么,总之,满眼都是新鲜,与家乡不一样的味道。冒着毛毛细雨,回到那间在贵阳某一学校教室临时搭建的“招待所”里,头发和汗衫早已打湿,身体禁不住一阵阵瑟瑟发抖。爬上课桌磊砌成的床铺以期得到些许干爽和温暖。第二天细雨还在似有似无地漫天倾洒,我们背着行囊离开了潮湿的贵阳……。
车行,我看我想。不一会儿,终点贵阳站到了。下了公交车,第一要务就是期待有热乎合口的饭食填饱肚子,再就是找一个中意栖身的宾馆。
前行到一处灯火氤氲,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的地方,咦?原来是个小吃一条街!落座、点菜、吃饭,四下打量,询问。原来这是贵阳最大的、最具地方特色、最为平价的“二七路”小吃一条街。
小吃街近200米长,约10米宽,从头到尾有铁架天棚覆盖,棚下一边是各色小吃的棚屋,一边是地方特色的食店,真是平分秋色,各具峥嵘。中间是一排排可口可乐公司免费提供的连体桌椅,据工作人员介绍,小吃街有四百多个小吃品种,有上千个餐位可供食客享用。在我的餐位旁边不失时机地出现了一个有关吃的广告灯箱,内容是“我是吃货,我为吃狂”,看后不觉让我哑然失笑,形象逼真,一语中的。总之,我从小吃街的一端,站在一个高凳上往另一端扫视,满满的全是食客笼罩在热气与灯光交映的氤氲里,一派颇有点壮观的画面,如果从一旁的过道慢慢走行,千差万别的食客饕餮大宴图会尽收眼底,也许这就是我来贵阳遭遇到的独有饮食风景?
找到一处绿城宾馆,宾馆卫生条件、硬件设备挺好,就是价格稍贵,一晚450元。正好这时有一宾客网上预约的退订,我正好好言请求补缺,最终160元搞定。
第二站凯里
第二天早晨,乘K740次列车前往凯里。出站后,感觉天气格外晴好,通透感很强,八字可以概括:蓝天如洗,白云飘飘。一眼望去,不太大的车站广场,挤满了绿色的出租车,出租车司机也格外热情,纷纷上前向游客轮番式地“轰炸”介绍西江苗寨。大家心知肚明,贵州凯里的主要看点就是那个广为誉远的西江苗寨了。
我们和来自北京的年轻母女俩拼了一辆车,每人价格25元。出租车在车场最里面,经过一番折腾,车才慢慢开出来,驶向市区,向着西江的方向进发。车上,为了让大家有快乐的情绪,打破大家陌生无话的沉寂,随即向司机询问了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司机小伙姓张,32岁,个头不高不胖但感精瘦有力,开出租车有十多个年头了,老婆是苗族人,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早以前苗人不允许同异族通婚,后来苗人慢慢接受了汉人,以前的习俗也随之打破了。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首府凯里市,下辖16个县市,雷山县是其中之一,西江是雷山县一个镇,那么我要去的苗寨就是西江的一个村子了,此地距凯里39公里。
车子在平坦宽阔的大道行驶一段时间后,转入山间相向仅为两车道的乡级公路,道路一侧是绵延的大山,一侧是沿道沟壑,真可谓道路上下起伏,崎岖婉转,每隔200—500米即有山间急转弯。司机全靠着年轻,反应快,全线高速行驶且超车,好似不允许前面车道上有其他车辆挡道的念头。坐在车里,我们不断地被惯性搡左扑右,忽前忽后地飘在车内狭小的空间里,只感觉车在飞驰,车外风景急速飘逝,车里的空气也似被紧张的心情而凝固了一般,我们的心提在了嗓子眼,瞪着眼,微张着嘴,鸦雀无声,静的!静的只剩下汽车发动机发出低吼的沉鸣声。
我坐在后排大着胆子把身体前移偷偷看了一下时速表,显示司机正以每小时80公里的时速在行驶,不看则已,看后吓出一身冷汗,我以一个有驾驶经验的感觉判断,山间窄路,起伏难测,80公里/小时简直是在飙车呀!危险正在窥视着我们!我及时提醒了司机要注意安全。司机的一番话,让我们暂且又有一丝心安。他说,一年365天至少有200天行驶在此条线路上,可以说对路况相当熟悉,最快速度曾用半个多小时跑完此段路程。旅游淡季时,一天往返凯里至苗寨4次。听后,我又重拾了一点安全保障的信心,毕竟他对山地路况更了解,我的担心也许多余,但心里不住地想,“打死我,也不再坐你的飞车了……”
第三站西江千户苗寨
到达苗寨后,我和那个出租车司机小伙告别,并叮嘱回程慢点开,还想多说两句话,因有乘客要乘车,过多的话没有再讲,看来他的生意很不错。
站在苗寨大门口,一座苗族风格的深褐色飞檐翘角门楼惹人眼目,古朴凝重。走在苗寨的石板路上,环看四周,扑入眼帘的是一排排、一层层苗族风情的黄油色和木本色的木质吊脚楼沿着一条小河两侧由近及远、由低向高蔓延,吊脚楼层层叠叠顺山势而建,不仅连成了排,又连成了片,远视一户户的窗口像生命般眨巴着问世的眼睛,簇簇、排排、串串、片片的吊脚楼像一条巨大的彩色华锦系绑在青绿色的山腰,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给人一种美丽的视觉冲击和难于媲美的震撼,近观远看都不失为一种苗人在大自然中勤劳创作的美丽画卷。
登高俯瞰一定会有另一番的别致美景,但心有余而力不从心,只好作罢,于是放任身体行走在两岸风雨桥、飞檐吊脚楼、石阶、窄巷和小桥流水之间,寻找着、欣赏着、感叹着那一处处让人不禁动情的美丽。
也许,仅仅一句广告语,都会在此时、此地、此景的烘托下,给你带来一份美丽心情和难掩的愉悦。因为正好是国庆假期,苗家山寨人满为患,一房难求,但我看到了一个小旅站,打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今日有房,等你上床”广告语,让人读后,忍俊不禁,拍手称绝。
浪迹形骸地走在这里那里,看不完的美景,读不尽的苗族文化和历史。我在苗寨欣赏的同时也在思索,几个关键的问题不时地在我脑海里多频次地闪现,何为西江?何为千户苗寨?苗人为何在此大量聚居?吊脚楼有何实用价值和特点?经过走走、查查、看看、问问,我逐渐一一有了答案。
西江,本不是一条江,而是一个镇名。流淌在苗寨中的那条秀丽小河为白水河。西江,是苗语“鸡讲”的音译,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后来不知哪位高人给此地冠以西江这个美丽而雅致的名号。
西江苗寨,海拔833米,坐落在群山之间的一块小盆地中,这块狭窄的盆地中密密麻麻散布着10多个村寨,聚居着1250户人家,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厚重的苗族历史,浓郁的苗族风情,古朴讲究的建筑,成为这里最大的看点,西江千户苗寨的美称应运而生。
苗寨的吊脚楼以木质结构为主,依山而建,多为三层,基座以青石、卵石磊砌,按照苗人的习惯,一层圈养牲畜,二层住人,三层为粮仓。
至于为什么苗人选择在黔东南聚居?这一定和苗人的历史有着必然的联系,我也通过询问、学习、查资料,略微了解其史实里的冰山一角、沧海一粟,在此,提纲挈领地说几句,以飨朋友。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史中,就有关于五千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主因是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等,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湖南、贵州、云南。于是我不难得出结论,如果想逃避战争和追杀,必须选择多山和交通不便的地理环境以利藏身,那么,黔东南的地形、地势、地貌可能是苗族先民最为理想的选择。
黔东南总面积3.0337万平方公里,东西相距220公里,南北跨度240公里。地势西高东低,自西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海拔最高2178米,最低137米,境内沟壑纵横,山峦延绵,重崖叠嶂,还有雷公山、云台山、佛顶山等原始森林,历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看到此,想必苗族为什么聚居于此该有所顿悟了吧?!
还有一段话,对苗族的历史更不啻为经典的点睛概括。苗族青年作家、知名记者南往耶这样写道:“苗族是一个不断被驱赶甚至被消灭的民族,但他们一直没有对生命和祖先的放弃,自五千年前开始跋山涉水,经历千难万苦,从中原逃到云贵高原和世界各地,朝着太阳落坡的地方寻找故乡,用血养育古歌和神话,没有怨恨,把悬崖峭壁当做家园,梯田依山而建,信仰万物,崇拜自然,祀奉祖先,忘却仇人。”
第四站镇远
镇远之行是临时决定的,查凯里向东的火车路线时,得知中途停经镇远,镇远给我最初的信息还是多年前在摄影杂志上看到过所登载的一幅照片,至于画面表述的意境主题早已淡忘了,但镇远这个地名却淡淡地印在了我的脑海。能被摄影人执著地用镜头表达美的地方,肯定自有她妩媚动人的理由,那么我这次临时的决定,也该算是一场美丽邂逅吧。
到达镇远是在一个下午,车站还是保留着上世纪80年代的风格,倒W型的水泥雨棚和用水泥方块铺设的低站台呈一定弧度向远处延伸。站台在山上,车站在山下,旅客上下车要穿过一个带有坡度的铁质廊棚。车站的正面也觉得让我意外,除清冷不说,车站主体建筑上的两个“镇远”二字,渺小,卑微,一点也不醒目,没有丝毫现代化的美感,一副素面朝天的样子。
边走边看边找下榻之处,天慢慢暗了下来。招待所、旅馆、宾馆、酒店和家庭式宾馆的价格却一家家高得让人咂舌,可能因客满的缘故,一路上没见到哪家主动热情式邀约入店的场面。我纳闷了,一个小小的县城,哪会有这么多的游客?房价怎会居高不下?
在点点的银星缀满深蓝色夜幕的时候,我们落脚在一个家庭式宾馆里,据那位老板说,现在是旅游旺季,一晚上500元的房间价格属于低价了……。
躺在床上,望着大玻璃窗外空灵的夜色,想着一路走来寻寻觅觅辛苦和劳累,不免新的一种好奇平添脑际,镇远,你到底具有怎样的美丽?让我在夜色中不辞辛苦地为寻觅栖身之房而忧伤?
当天空泛有一丝晨光时,我就收拾好行装来到了街上,街上行人极少,看看大街小巷的路,看看临在路边的山,看看不远处山下那半圆而露光的隧道,看看离我不远那水汽氤氲的小吃摊,在1路公交车快来的时候,我买了两个热乎乎、尖尖的糖三角,饿了吗?不饿。我要以此融入到小街生活的气息中,只是为了对得起眼前那一份独有的清幽、朴素和静好。
公交车载着我穿过大街小巷,在上车前打听好的那一站下了车。路上的行人和车辆稀稀拉拉多了些,给静谧的早晨增添了鲜活和灵动。来到一座石桥上,透过薄薄的晨雾,一条淡绿色的河水悠悠地展现在眼前,清澈透明的河水、微波起伏,一条小船童话般荡游在水上,一个工人在清理水草。两岸全是青灰色带飞檐的临水吊脚楼错落有致地相互对望,木质栈道沿河蜿蜒着向远处延伸。石桥、小河、翘角飞檐的临水小楼及悬挂的串串红灯笼、晨雾、月白色的天空组合在一起像一幅水彩画,疏疏几笔,浓妆淡抹,透着一抹水气和湿润,真的很有意境,由近及远地把我的目力拉向了远方。
索性来到桥下,沿着河岸,漫步在木条拼起的栈道上,早起的人们不多,迎面跑过一个晨练的人,一个学生样的人在岸边写生,一个老人在河边支杆钓鱼,还有开在小楼边的几朵花草,除了关着小楼门里可能藏着故事,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样自然、优雅、美好。
和钓鱼老人聊聊天,在天后宫古码头发发呆和在米码头古渡口驻驻足,那一小会儿时间注定是让我这么浪费的,聊天、发呆、驻足、回忆都是人生中几大快事,起码我是这么认为的。
我喜欢眼前像画一样的美景,也喜欢清幽,寂静的这个早晨。
人渐渐多了起来,一波一伙好像约好似地朝镇远那条古街上涌来。我依旧慢行在古街青石铺就的路上,洁净有序的氛围让我喜欢,也能让我心花怒放。
路两边每隔几米一个的石鼓排成队会把我的视线引向远方;街两侧全是翘角飞檐的吊脚楼和徽派建筑风格的粉黛高墙,一处处,一院院、一间间的老建筑“名片”嵌在市井中,有古老的银店、码头、镖局和乡邮驿站等,让人不禁有一种想阅读历史的冲动。
就那么舒散地走着、看着、听着、想着,一切皆由心的调遣,可以在任一一家客栈的门洞里或茶社的窗户旁坐下来,看来往游走的人们,看街上慢行的仿古公交车,也可翻看两眼有关镇远历史的宣传,还可竖起耳朵听听本地人和导游的介绍。让这段时光以这样的方式缓释下来,让自己的内心真正来一次彻底地放松和自由。
我还算去过不少古街、小镇;江南的小桥流水,江北的大气沧桑,都给我难以磨灭的印象,但镇远的风景更让我感到意外,氛围更是特别非同一般。
镇远,一条舞阳河像墨玉般的绸带呈S型流嵌在小城的中心地带,街巷、商铺、码头、民宅依河而建,两侧青山如山神般俯瞰和护佑着这里的民众和良田。
在这里,古老与现代交织,看得见过去的楼阁殿馆,也瞧得见如今的霓虹斑斓;听得见过去的故事轶闻,也闻得见当下的新曲歌谈;有碧水晨雾的姿态万千,更有春江渔火的诗意盎然。
行走在这里,有种岁月沉淀的感觉,有光阴似曾划过的痕迹,有一种不张扬不惊艳却渗透人心的美丽,如同那条绿幽幽的舞阳河淡淡静静地流过,缓缓淌进人们的心里,如同那个总在晨曦时分的钓鱼老人,给寂静的小城增添了几许别致生动的美丽;小城里的人、小城里的景、小城里的事、小城里的自然美好都来源于一种清幽和淡然。
去除了那些刻板浮夸,洗尽了尘世铅华,绿水清清、白云悠悠如同一幅水墨画的镇远,真的可以让喜静的人将烦恼抛到脑后,清茶一壶,发呆一天。
忘了在哪里读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有意思,那么这个地方就有意思了。”确实很有道理,很多人不就是想做有意思的人吗?一直行走在路上,才不枉过此一生!镇远就是一个让人有依恋,有回忆的地方,优美、淡然,不动声色。
我要走了,带走我对她的不舍和回忆,要去寻找下一个能安放我尚美心情的驿站,是一个码头,还是一处港湾?是一处山峦,还是一汪清清水边?是一个自然小岛,还是一个乡村小店?只要有远离喧嚣,有怡然恬淡的感觉,可能终会是我要落脚的地方。
描写白鹭的句子
1、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
2、白鹭是鸟类的一种,曲颈“S”形,细细的长喙象把刚劲的尖嘴钳;铁青色修长的细腿,常常喜欢单脚独立;通体雪白的羽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美丽可爱。
3、那天我到东溪边,看到很多白鹭。白鹭,它们又飞回来了。它们在溪中戏水,它们在草上漫舞;它们在岸边捕鱼,它们在水里谋生……这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有趣,幸福而又快乐!是啊,白鹭,它又飞回来了。
4、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由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5、抬眼在蓝天下,一只只白鹭正张开硕大轻巧的翅膀,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向不远处的悬铃木树上飞去,忽又旋回飞向水塘中,停在水草堆上,穿来往去的玩耍。
关于长城的传说故事
1.孟姜女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2.定城砖的传说
定城砖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
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现在,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3.冰道运石
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正在长嘘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4.山羊驮砖
嘉峪关城,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而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
5.击石燕鸣
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
6.万年灰与燕京城
人们都说,是秦始皇最早修的万里长城。其实开始的长城并不是他修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有个燕王,他的国土小、兵马少、力量弱,随时都有被邻国吃掉的危险。为了保住国土,燕王就征用了民夫,在他的国土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防外敌入侵。
因为那时还没有石灰,他筑的城墙,石、砖都是用泥抹的。为了抢时间,早日修好城墙,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热水,因此,民夫们就把大铁锅抬到工地上,用三块石头支起来,添柴烧开水。天长日久,铁锅被烧了个大窟窿,满锅的水全漏光了;把锅下的火浇灭了。可民夫们也意外地发现,水洒在支锅的石头上,热石头遇到水就炸开了,炸出许多白面面,民夫们瞅着、想着,好生奇怪。有个人把这白面面用水和和,觉得比泥还滋润,还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条和砖缝里。
第二天,民夫们发现,用这白面面抹的石条和砖缝,要比用泥抹的结实的多。燕国人得到了启发,从此,就烧石灰,来抹城墙缝。
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保住他的皇上宝座,也仿照燕王的办法兴工修起了万里长城。动工时,他下了一道旨令,让原来的燕国人包揽烧石灰的活儿。因此,那时修长城所用的百灰,全是燕国人烧的。长城修到哪儿,就在哪里山坡上烧灰,而且烧的灰质量非常好,被后人称为万年灰,意思是万年不变质。
长城修完后,别的民夫各回各地。因燕国人烧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金银,建了个城镇,专为燕园人居住,这城镇就是现在的北京。因此,那时北京叫燕京,燕国人烧灰用过石头的山统称为燕山山脉。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时达2000多年,总长度达5千万米以上。我们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西起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中国东北辽宁省的鸭绿江边,长635万米。它象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1.不到长城非好汉
2.雄关万里
3.狼烟四起
4.烽火连天
5.兵临城下
6.众志成城
7.固若金汤1.孟姜女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2.定城砖的传说
定城砖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
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现在,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3.冰道运石
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正在长嘘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4.山羊驮砖
嘉峪关城,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而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
5.击石燕鸣
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
6.万年灰与燕京城
人们都说,是秦始皇最早修的万里长城。其实开始的长城并不是他修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有个燕王,他的国土小、兵马少、力量弱,随时都有被邻国吃掉的危险。为了保住国土,燕王就征用了民夫,在他的国土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防外敌入侵。
因为那时还没有石灰,他筑的城墙,石、砖都是用泥抹的。为了抢时间,早日修好城墙,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热水,因此,民夫们就把大铁锅抬到工地上,用三块石头支起来,添柴烧开水。天长日久,铁锅被烧了个大窟窿,满锅的水全漏光了;把锅下的火浇灭了。可民夫们也意外地发现,水洒在支锅的石头上,热石头遇到水就炸开了,炸出许多白面面,民夫们瞅着、想着,好生奇怪。有个人把这白面面用水和和,觉得比泥还滋润,还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条和砖缝里。
第二天,民夫们发现,用这白面面抹的石条和砖缝,要比用泥抹的结实的多。燕国人得到了启发,从此,就烧石灰,来抹城墙缝。
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保住他的皇上宝座,也仿照燕王的办法兴工修起了万里长城。动工时,他下了一道旨令,让原来的燕国人包揽烧石灰的活儿。因此,那时修长城所用的百灰,全是燕国人烧的。长城修到哪儿,就在哪里山坡上烧灰,而且烧的灰质量非常好,被后人称为万年灰,意思是万年不变质。
长城修完后,别的民夫各回各地。因燕国人烧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金银,建了个城镇,专为燕园人居住,这城镇就是现在的北京。因此,那时北京叫燕京,燕国人烧灰用过石头的山统称为燕山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