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春天什么气候特点

2.天气预报的气温一天变几次?

3.天气预报可以预测几天?

我国春天什么气候特点

天气多久转凉2021_一般天气变化几天

一、春季的气候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气温变化幅度大

人们一般把春季作为一年之始,万象更新,生机勃勃,但是春天也是一年中天气变化幅度最大的时期,是气温乍暖还寒和冷暖骤变的时期。春季一天中的气温差异最大,以北京为例,1966年5月3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相差竟然达到26.8℃。所以要春季要及时收听天气预报,注意天气变化,适时增加衣物。

(2)空气干燥多大风

春季正处于大气环流调整期,冷暖空气活动频繁。除了气温变化幅度大之外,空气干燥并多大风天气也是另一特点。

春季是冬季与夏季的过渡季节,冷暖空气势力相当,而且都很活跃,所以经常出现大风天气,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其特点是南北大风交替出现,风力较大。一般来说,5月份后,南北大风频繁的现象才能好转。

一次大风天气的到来,带来了冷空气,气温下降,同时降低了空气湿度。容易引起感冒、鼻炎、关节炎、、皮肤病等病症。

(3)北方多沙尘天气

春季随着气温的回升,若前段时间降水偏少,地面干燥,当大风来临时,极易出现沙尘天气。气象上把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在我国北方地区,每年的三、四月份还是沙尘天气的多发期。

沙尘天气发生的结果就是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急剧增多,特别是对人体有害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也急剧升高,从而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这些悬浮颗粒中有很多致敏物质,它们容易诱发过敏体质的人产生过敏反应,从而引起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以及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过敏性体质一定要远离这些过敏源,外出时要注意做好个人防范措施。

(4)南方多阴雨天气

中国初春或深秋时节接连几天甚至经月阴雨连绵、阳光寡照的寒冷天气。又称低温连阴雨。

南方,春季常阴雨连绵,低温与暖温交替出现,阴雨季节,湿气较大,容易引起风湿性关节炎,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对人的心理疾病影响很大,因此春季应特别重视顺应自然适应气候的变化。

在春季,地球的北半球开始倾向太阳,受到越来越多的太阳光直射,因而气温开始升高。随着冰雪消融,河流水位上涨。春季植物开始发芽生长,许多鲜花开放。冬眠的动物苏醒,许多以卵过冬的动物孵化,鸟类开始迁徙,离开越冬地向繁殖地进发。

许多动物在这段时间里发情,因此中国也将春季称为“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季气温和生物界的变化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也有影响。

春季是一年的第一个季节,有很多划分四季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把立春节气的到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学角度来划定的。

气象部门一般以阳历划分四季,3-5月为春季。但这样的划分方法都有个弊端,按这样的方法3月份我国都属于春季,这时候长江流域固然桃红柳绿,一派春光,可是黑龙江省却依然寒风刺骨冰天雪地,而海南岛则已经有夏日的气息了。

因此,气象工作者就研究出一种尽量符合自然景象的四季划分标准,以5天平均气温为标准,把冬季以后五天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时开始进入春季,当温度高于22℃时意味着春季的结束夏季的开始。

扩展资料:

春天包括六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1、立春:太阳位于黄经315°,2月2-5日交节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2、雨水:太阳位于黄经330°,2月18-20日交节

降雨开始,雨量渐增。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寒冷,但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

℃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

3、惊蛰:太阳位于黄经345°,3月5-7日交节

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

4、春分:太阳位于黄经0°,3月20-22日交节

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春分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

5、清明:太阳位于黄经15°,4月4-6日交节

天气晴朗,草木繁茂。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

6、谷雨:太阳位于黄经30°,4月19-21日交节

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谷雨时节的南方地区,“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

天气预报的气温一天变几次?

天气预报一般每6小时更新一次,一天更新4次。以后随着技术和设备的提升,更新次数还会相应增加。

传统的预报方式长期以24小时过程预报为公众提供服务,分为白天和黑夜两个时间段。启动逐6小时精细化预报服务后,天气预报精细为4个时段,公众可以了解到24小时内逐6小时的天气现象、最高最低气温、降水量、盛行风向和最大风力,其中降水量将精确到毫米。

今后,国家气象中心将每天发布两次大城市6小时精细化指导预报产品。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单列市气象部门结合服务需求,开展雨强、定量降水等适应城市防灾需求的临近预报业务以及精细到主要街区的预报服务等,一天3次制作大城市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产品(6:45、10:30、16:30),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短信、报刊等各种渠道连续、滚动地发布预报预警信息。

“今夜到明天……”在我们的印象中,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是天气预报永不过时的开场白。但从1日起,这句“出镜率”最高的开场白可能有了新“对手”:“预计未来6小时……”记者从中国气象局网站获悉,从9月1日起,各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单列市24小时天气预报将不再以12小时为“分水岭”,而是细分为上午、下午、前半夜和后半夜4个时段。由此,中国正式启动大城市逐6小时精细化天气预报(平均每6小时报一次)。

天气预报可以预测几天?

3天之内的天气预报相当准确 超出部分就说不准了

天气预报是预测几天之内的天气变化过程。传统天气预报建立在半经验、半理论的基础上,具有模糊性,误差也比较大。科学的发展为短期天气预报提供了很好的工具。例如,用多普勒雷达探测几百公里范围内云的情况,可以知道雷雨云的结构,知道水滴、雨滴在哪里,还能知道云的运动方向。卫星云图给我们带来许多信息,这在过去是做不到的。现在,3天之内的天气预报已经相当准确,许多人已经习惯了每天听天气预报,根据天气状况决定各种活动的安排,非常重要的活动甚至还要求气象部门给出定时、定量、定点的精确预报。

气候预报则是中长期的。例如3月份预报4月份的气象状况,这时不可能预报4月份每天的天气,但可以预测4月气温比平常高还是低;雨量比平时多还是少。跨季节的气候预报非常重要,例如降雨、降雪的预报,大风、降温的预报,江河汛期预报,灾害性天气多还是少的预报等等,关系到的决策,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要求气象学家作出准确、科学的预测。

对气象预报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光靠经验不行,半经验、半理论也不行,要有新的科学方法。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气象学和数学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数值天气预报就是一种全新的科学方法。它建立在对大气变化物理过程研究的基础上,用高性能计算机来求解一组支配大气运动的方程组,"算计"风云雨雪的变化。

气象学研究的是整个大气层,不可能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人们每天感受到阴晴雨雪等天气,都发生在环绕人类居住的地球表面10多公里的大气层里。大气是一种流体,它的运动变化遵守质量和能量守恒等6个经典的数学物理方程。数值天气预报的数学模型和数学物理方程组就是从这里来的。但是影响天气的因子太多了,都要考虑进来,自由度非常大。

如果说数学模型和高性能计算机是数值预报系统的大脑,那么各种各样的大气观测站、气象雷达、气象卫星则构成了数值预报的眼睛。

为提高数值预报的粗确度,还要有一整套稠密的观测大气的网络。

我们把地球大气分成许多不连续的网络,每个结点是一个自由度,垂直方向又可以取许多层球面。全球有大量高空气象探测站(我国就有300多个),另外还有气象卫星(包括太阳同步卫星和地球同步卫星),以及其它多种遥感观测仪器。海上即将有3000多个装在浮标上的观测点。气象观测获取的资料,一方面作为数值预报的初始场,另一方面用来检验数学模型算出来的结果是不是正确。

地球表面的许多因素都影响到数学模型中的参数。例如地球表面是海洋还是陆地,是森林、草原还是沼泽,有没有冰雪等。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地跨高、中、低3个纬度带,地形复杂,气象灾害频繁,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能力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是数值预报的优势所在。我国是世界上少数能开展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国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