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大同气候 要是冬季的 具体点 就是往年平均气温 历史最低气温 什么时候开始到零下 等等 好了追加50
2.大同盆地
3.大同雨的特点
4.山西大同气候怎么样
大同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鲜明,令人喜爱。 春季里气温回升很快,平均气温6.5~9.1℃,总是乍暖还寒。多大风,降雨较少,平均降水量仅为56.1mm,占年降水量的14.6%。三北防护林工程初具规模以后,大同春季的“黄雾”(风沙)天气已在为减少,一旦尘土飞扬,姑娘、小孩出门,常用薄且透明的纱巾把头上下裹住,形成五颜六色的缤纷流动。南方的春天往往有如酥的小雨相伴而来;大同的春季却常飞雪相随,且下且化。 夏季气候温和,平均气温在19~21.8℃之间,雨水集中,平均降水量为246.9mm,占全年降水量的64.3%;人们常说“万紫千红总是春”,但大同万紫千红之时却在夏季。大同的夏天凉爽舒适,多温和的东南风,旅游者们多于夏季来此避暑胜地观光。 秋季来临后气温便逐渐下降,平均气温在5.8~8.4℃之间,平均降水量为72.96mm,占全年降水量的19%。这时碧空万里、天高气爽。微微的清寒,颇令人感到惬意。一般于九月下旬就出现霜冻(终霜期却是第二年的四月)。 冬季较春夏秋三季就显得漫长了,它长达四个多月,盛行西北风,日短天寒。平均气温在-12.8~-6.3℃之间,最冷月为1月份,平均气温是-11.3℃。冬季会下几场雪,使整个城市银装素裹,平均降水量为8.06mm,占全年降水量的2.1%。此季虽然户外寒冷,1967年1月15日极端最低温竟达-29.1℃,但本地人们工作、学习、场所及住宅皆有暖气或火炉取暖,室内十分温暖,反而比南方宜人。 平均标高渤海高程1056米的大同,其四季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不仅减少了单调、增加了情趣、给人们带来了换季的兴奋,而且是发酵工业的极为理想的环境,很少杂菌干扰。这里昼夜温差大,有许多高寒作物及药材,产量虽小,品质却十分优良;年日照时数较长(平均日照时数为2821.6小时),光能利用潜力十分可观。
山西大同气候 要是冬季的 具体点 就是往年平均气温 历史最低气温 什么时候开始到零下 等等 好了追加50
大同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
春季气温,平均气温6.5~9.1℃
夏季气候,平均气温在19~21.8℃之间
秋季气温,平均气温在5.8~8.4℃之间
冬季气温,平均气温在-12.8~-6.3℃之间
大同盆地
大同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5.8℃,极端最低气温-30.3℃,极端最高气温为36.1℃,全年日照时数为2973小时,无霜期为125天左右。春季平均气温6.5~9.1℃;夏季气候温和,平均气温在19~21.8℃之间;秋季来临后气温便逐渐下降,平均气温在5.8~8.4℃之间;冬季较春夏秋三季就显得漫长了,它长达四个多月,盛行西北风,日短天寒。平均气温在-12.8~-6.3℃之间,最冷月为1月份,平均气温是-11.3℃。
一般于九月下旬就出现霜冻(终霜期却是第二年的四月),偶尔局部地区气温会到零下,但是普遍开始在零下的月份是在11月份,早晚都在0度以下,让人感到瑟瑟的寒意。
大同雨的特点
大同盆地位于山西省北部,包括大同市、大同县、怀仁县、山阴县、应县、浑源县、朔州市等7个县(市),平原区总面积约为7440km2。
一、自然地理条件
1.气候
大同盆地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气候干燥,少雨,多风沙,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为6.5~7.5℃,历年最高气温为38.3℃,最低气温为-37.3℃,无霜期120~140d,最大冻土深度为1.0~1.8m,平均风速3.0m/s,最大风速可达14~16m/s。
本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63~414mm,周边山区多于盆地中央。只有浑源县和朔州市多年平均降水量大于400mm,其余地区均小于400mm。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本区多年平均降水量有减少趋势。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夏季(6~9月)降水量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74%~79%;冬季(12~2月)降水量最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5%~3%;春季(3~5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15%左右;秋季(10~11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8%。
本区多年蒸发量为降水量的4.7倍,多年平均蒸发量约为1883mm,蒸发量最大的地区为怀仁县和山阴县,大于2000mm。冬春两季,蒸发量为降水量的10~21倍,冬、春两季较为干旱,春旱突出。
2.水文
本区河流属海河水系,桑干河为主要河流,支流有恢河、黄水河、十里河、御河、浑河。桑干河发源于宁武管涔山之天池,由阳方口入盆地流经朔城区、山阴、应县、怀仁、大同至阳高出省境,入河北,注入永定河,干流长221km。
桑干河是盆地内地下水的排泄通道之一,径流量年内分配极度不均,为典型的夏雨型特征,洪水暴涨暴落,最大洪峰流量出现在7~8月,最小流量一般在5~6月,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十分显著。据桑干河东榆林水文站资料,最大月流量为62.9m3/s,最小为0;桑干河固定桥站最大月流量为78.8m3/s,最小为0。
3.地貌
大同盆地四周群山环抱,西南为管涔山,西边为洪涛山、七峰山,东北至西南依次为六陵山、恒山、馒头山,以馒头山最高,海拔2426m。盆地内地形平坦开阔,西南高,北东低,海拔为950~1100m。盆地两侧山前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洪积扇,组成山前倾斜平原,盆地中部为冲积平原。盆地总体呈NE-SW向展布,长约180km,最宽处为48km,最窄处仅有15km。山前倾斜平原坡度为3°~15°,向盆地倾斜,高程为1000~1200m;桑干河穿过盆地,冲积平原区位于盆地中部,地势平坦,坡度1°~3°,向河流倾斜,高程为950~1100m。
二、地层、构造
大同盆地是在中生代褶皱基底上发育的新生代地堑型断陷盆地,NE向、EW向和SN向断裂分别构成盆地边界。见图3-4-6。
图3-4-6 大同盆地构造略图(据韩颖等,2006)
(一)断裂
1.盆地边界断裂
(1)口泉断裂带
口泉断裂是大同盆地西部边界断裂,总体走向NE30°,南起山阴上神泉,经怀仁县大峪口、鹅毛口、大同市口泉,北到镇川堡一带,长约100km,影响带宽2~3km,断距1500~2000m,属活动基底断裂,新生代以来仍有活动。中生代,该断裂由一系列雁行状排列的逆冲断层组成,走向NE。新生代后,转换为张性断裂。
(2)新广武东山前断裂
是大同盆地与东南部山区之间的边界断裂,走向NE65°。
(3)大同县北部EW向断裂
为大同盆地北部边界断裂,EW走向,西起大同市,经阁老山,向东至河北省界,长60km,北部山区上升,南部山区下降,断裂带附近有新生代玄武岩喷出。
(4)担水沟断层
西起白家窑,东至大夫庄,长38km,为一走向近EW的正断层,倾向南,倾角60°~70°,两盘落差大于300m,东端落差较小,为100~150m。下磨石沟、大平易担水沟一带断层面清晰,破碎带宽约5m,可见断层泥和断层角砾岩,经历多期活动。
(5)应县东部近SN向断裂
走向NW350°,长30km,为浑源浅凹与后所凹陷之间的分界断裂。
(6)马邑断层
自大夫庄到神武贯穿朔州盆地南北,长约48km,走向NE18°,为正断层,倾向东,倾角大于60°。断层西盘基岩埋深小于300m,东盘基岩埋深大于500m。断层南段的南榆林一带基岩埋深大于1000m。为一阶梯状断层组。断层两盘富水性有明显差异,构成了神头泉域的东界。
2.盆地内部主要断裂
(1)大同-怀仁断裂
走向NE30°~40°,北起长城,南到郭家窑,延长120km,为怀仁凹陷与黄花梁陷隆之间的控制性断裂,属正断层,东盘上升,西盘下降,断距约100~200m。
(2)大同-郑庄-山阴断裂
走向N40°~55°E,北起天镇,南到山阴,延长170km,为黄花梁陷隆与后所凹陷之间的控制性断裂,属正断层,西盘上升,东盘下降,断距300~800m。
(3)东后子口-应县北-滋润断裂
走向NE40°~50°,北起黎峪,经东后子口—米家窑—边耀—应县北—山阴旧城南—豆庄至滋润,长120km。边耀以北为东部山区与盆地的分界断裂,边耀-滋润段为后所凹陷内部的断裂。
(二)褶皱
褶皱主要分布在大同盆地的西部,主要有:云岗-黑流水向斜,走向NE45°,长30km,为侏罗系煤盆地;酸茨河-史家屯-平鲁向斜,走向NE50°,长105km,为石炭-二叠系煤盆地,两翼不对称,东翼倾角20°~30°,西翼倾角10°;马营背斜,走向NW320°~350°,北起吴马营,南到花疙坨,长约12km,两翼不对称,西翼倾角30°,东翼倾角15°;朔县向斜,隐伏于新生界之下,轴向SN,在西部贯穿朔州盆地,呈S形展布,北起下团堡,南至阳方口,长约28km,向斜南端被王万庄断层所截。
(三)地层
盆地周边山区,主要出露太古宇桑干群和五台群变质岩系、中-新元古界长城系和蓟县系灰白色燧石条带与灰白—浅灰红色巨厚层状白云岩,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厚层灰岩,以及石炭系—侏罗系海陆交互相和陆相煤系地层。
新生代地层分述如下:
1.新近系
(1)保德组(N2b)
以火山喷发玄武岩沉积为特征,主要发育在大同盆地内,盆地边缘及丘陵地带零星出露。主要为灰色、灰紫及灰黑色橄榄玄武岩,呈致密块状和气孔状,少数角砾状,具杏仁构造。玄武岩出露厚度一般为40~120m,在镇川堡村西寺儿梁一带,可达150m左右。盆地边缘,零星出露“保德红土”,多为褐紫、棕黄、棕红色含砾粘土、粉质粘土,夹零星或层状钙质结核和砂砾石层及砾石层。厚5~10m。
盆地内以湖相沉积为主,岩性为灰绿色砂泥岩互层,夹淤泥层和泥灰岩。在应县、山阴和镇川堡附近常见玄武岩夹层。湖相地层厚度变化较大,为5~100m,在凹陷中心厚度可达370m以上。
(2)静乐组(N2j)
分布于盆地内,盆地边缘丘陵地带有零星分布和出露,岩性主要为紫红、深红色或深棕红色的粘土,夹层状钙质结核,底部有砾石层或砂砾石层透镜体,厚5~20m。
盆地中的隆起带,岩性多为棕黄、棕红及褐色粘土、粉质粘土、粉土与层数不等、厚度不等的砂层、砂砾层及砾石层。埋深100~200m,厚10~40m。
2.第四系
(1)下更新统
泥河湾组(Q1n):盆地内广为发育,主要为河湖相沉积。岩性为灰绿色、杂色粘土、粉质粘土、粉土及砂层、砂砾或砾石层,常夹富钙粘土、泥灰岩、淤泥层或泥炭层。盆地中心厚度为200~400m,盆地边缘厚度为30~100m。
(2)中更新统
离石组(Q2l):盆地边缘丘陵地带广泛出露,主要为离石黄土,为灰黄、棕**粉土、粉质粘土,夹2~5层棕红色古土壤及钙质结核层,底部或下部砾石层分布不稳定。厚度一般为5~20m,个别地段可达30~40m。盆地内,为河湖相沉积,岩性为棕褐色砂层、砂砾石及砾石层,常夹灰绿色砂、泥岩。厚度为10~50m。
(3)上更新统
许家窑组(Q3x):广布于大同盆地内及盆地边缘。盆地边缘为桑干河、南洋河及其主要支流冲积物,组成河流Ⅲ级阶地以及Ⅱ级阶地底部,岩性为灰黄、棕黄及灰褐色粉土、粉质粘土、粘土及砂层、砂砾层或砾石层;盆地内,夹有数层灰绿色砂、泥层、富钙质及富炭质粉质粘土薄层,在大同火山群分布区,湖相沉积层中上部夹大同期玄武岩。盆地边缘,所见厚度为5~30m,在盆地内为10~50m。自盆地边缘至盆地内,灰绿色砂泥层增多,单层厚度加大。
马兰组(Q3m):马兰黄土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为灰**、浅**粉土,均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大孔隙发育。局部地区下部夹有一层棕黄—浅棕红色古土壤。厚2~20m。
峙峪组(Q3s):分布广泛,为桑干河及南洋河冲积物,组成Ⅱ级阶地。具二元结构,上部岩性主要为灰黄、浅棕、棕黄及浅褐等色调的粉土、粉质粘土,下部为砂、砂砾石层。平原区为河湖相沉积,岩性为灰绿色砂泥层,夹有灰白色薄层状泥灰岩或黑色泥炭层。水平层理清晰,厚5~30m。
(4)全新统
为现代冲洪积相沉积,岩性主要为砂层、砂砾层及砾石层。在桑干河、南洋河及其他较大支流沿岸形成Ⅰ级阶地。
三、盆地发展史
大同断陷盆地是汾渭地堑的一部分,位于盆地的北端,是在中生代NE向褶皱构造基底上发育的新生代盆地。见图3-4-7。
图3-4-7 桑干河新裂陷地质构造剖面(据山西省地质石油普查队资料,1980)
古近纪,在NW-SE向区域拉张应力作用下,NE向、NNE向和NEE向3组断裂拉张,有的断裂深达上地幔,引发玄武岩喷发,形成大量繁峙期玄武岩,沿这些断裂发生断块陷落,盆地开始形成。
新近纪,盆地进入裂陷期,盆地不断张裂、沉陷,形成湖盆,沉积了数百米厚的保德组和静乐组河湖相地层。早期,玄武岩喷发强烈,形成大量的黄花岭期玄武岩,分布于保德组湖相地层中;晚期,火山活动减弱,古气候变得温凉、潮湿,形成了静乐组以棕黄、棕红及褐色粘土、粉质粘土、粉土为特征的河湖相地层。
早更新世,盆地进入拗陷期,气候温湿,湖盆面积扩大,大部分地区为水体覆盖,湖泊发育鼎盛,形成泥河湾组河湖相沉积。早更新世末至中更新世,盆地停止沉降,转为抬升,湖泊进入收缩期,气候变得干冷,水体范围逐渐缩小,水体出现咸化。中更新世末—晚更新世,气候由温凉变为干冷,蒸发强烈,湖泊萎缩,统一的大湖分解为数个小湖,湖水逐渐咸化,最后消亡。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气候比较温润,桑干河切穿湖盆,盆地以冲洪积相沉积为主,局部地区还有火山喷发,形成大同火山群。
盆地形成发展的历程中,不同时期的沉积物分别形成了保德组、静乐组深层承压含水岩组、泥河湾组承压含水岩组以及许家窑组和峙峪组潜水-微承压含水岩组。
四、地下水系统
1.岩溶含水系统
区内朔州的洪涛山和鲁县大面积出露寒武-奥陶系灰岩,岩溶发育,构成岩溶含水系统,其底界为寒武系下统的页岩,朔州的神头泉群是岩溶水天然集中排泄带。
神头泉是山西著名的岩溶大泉之一,位于大同盆地西南朔州盆地北缘、洪涛山南坡,泉域总面积4950km2,是以平鲁向斜为主体构成的巨大岩溶储水构造,NE-SW向的洪涛山山前大断裂与NWW向担水沟断层的次级断裂相交,形成阻水构造,上升成泉。大泉排泄点分布在源子河洪积扇的中上部5km2范围内,共有大小100多个泉点,多年平均总流量为8690L/s。小平易以西至下窑沟、马关河一带隐伏岩溶发育,岩溶地下水丰富,单井出水量为8000~27000m3/d。
朔州盆地内,近SN向和NE向断层较发育,是泉域南部神池、宁武一带奥陶系岩溶水排向神头泉的通道。该区岩溶水承压水头较高,东侧水磨头福善庄700~900m深的钻孔揭露中寒武统和下奥陶统的岩溶水水头高出地面2m左右,自流量可达60m3/h。
2.玄武岩裂隙-孔隙含水系统
新生代玄武岩多期喷发,其中大同期橄榄玄武岩节理裂隙发育,气孔较多,形成玄武岩裂隙-孔隙含水层,主要分布于大同以东的火山群、桑干河沿岸、山阴的黄花梁等地及大同县桑干河北岸、大同火山群周围地区。第四纪玄武岩形成大面积缓坡低台地,在一些浅沟和桑干河岸边有泉水出露,流量一般1L/s左右,单井涌水量可达500~1000m3/d。盆地中部黄花梁周边地区,地下水埋藏较浅,单井出水量为500m3/d。玄武岩裂隙-孔隙水水质较好,为HCO3-Ca·Mg型水,矿化度小于0.5g/L。
3.基岩裂隙含水系统
区内基岩裂隙含水系统主要由构造裂隙、风化裂隙网络组成,由于降水稀少,补给不足,富水性较弱。如泉口断裂鹅毛口段,断裂带两侧主要为碎屑岩,在鹅毛口沟内3km处深420.63m的勘探孔不同层位抽水试验表明:二叠系降深120余米,涌水量仅1.2m3/d;石炭系抽水降深150多米,涌水量为5.4m3/d;奥陶系抽水降深25m,涌水量仅为16m3/d。
4.第四系孔隙含水系统
大同盆地新生代松散沉积物厚数百米,在凹陷处可达1000~1500m。盆地边缘山前地带主要为冲洪积相砂卵砾石层,构成潜水含水系统;向盆地中心逐渐相变为河湖相砂、泥互层,成为承压含水系统的主要分布区。区内中、上更新统洪积、冲积砂砾石层为主要含水层,厚50~100m。
(1)潜水含水系统
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山前倾斜平原,较大河流形成的倾斜平原由粗大的卵石、砾石组成,厚度大,渗透性好,储水空间大,直接接受河流渗漏补给,水量充沛,尤其是洪积扇轴部富水性强,单井出水量可达10000m3/d,是区内最富水地带之一,已成为城镇重要的供水水源地。可分为以下几个子系统:
恒山山前潜水含水子系统:分布在恒山山前倾斜平原,受山前大断裂控制形成大小相连的30多个洪积扇,含水层岩性为卵砾石和砂层,厚30~80m,富水性强,单井出水量在1500~2000m3/d以上,个别地段达3000~8000m3/d。洪积扇边缘和扇间洼地富水性较差,单井出水量一般小于1000m3/d。新、旧广武、马兰峪、茹越、大小石峪和北楼口洪积扇等上游轴部水位埋深10~60m,单井出水量为3000m3/d左右。王千庄、唐峪河和凌云口洪积扇单井出水量可达3000~8000m3/d。
雷公山-七峰山山前潜水含水子系统:由十里河、口泉河、鹅毛口河及大小峪口5个洪积扇组成,其中十里河洪积扇最大,面积40km2,下游与御河冲积层相交重叠。口泉、鹅毛口和大峪口洪积扇面积约20~30km2。洪积扇轴部中、粗砂和砾石层发育,地下水较丰富,100~150m内含水层有数至十数层,厚15~60m,单井出水量1000m3/d左右,较富地区可达1500~2000m3/d。
朔州源子河潜水含水子系统:分布在朔州市源子河的洪积扇,含水层岩性为砂砾石层,厚30~70m,水位埋深20~38m,受隐伏岩溶水的顶托补给,地下水丰富,单井出水量为1500~3000m3/d。
(2)潜水-承压含水系统
分布在大同盆地中部,沿桑干河、黄水河一带分布。上部为潜水,下部为承压水。
上部潜水:为冲积、淤积的亚砂土、亚粘土,10~30m以下以湖相杂色黏性土堆积为主,夹中、细砂或粉砂层,厚5~10m,在洪积倾斜平原与冲湖积平原过渡带或古河道厚度可达15~20m。潜水位埋深很浅,多为2~3m,蒸发浓缩作用强烈,形成大面积的盐渍化,盐渍化面积占平原面积的25%~30%。
下部承压水:平原地区30~50m以下为承压水,局部自流。含水层主要为泥河湾组和中晚更新世河湖相砂层、粉细砂层,含水岩组厚50~100m,单井涌水量为500~1500m3/d,矿化度为1~3g/L,在山阴合盛堡、大虫堡等地,氟离子含量较高。
五、地下水循环
大同盆地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主要受水文地质、地貌条件及气象、水文等因素的影响。
1.地下水的补给
盆地内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入渗、河流渗漏补给、山区基岩的侧向补给。
山前倾斜平原潜水含水系统是区内最主要的供水水源,其补给主要来自河流渗漏补给、大气降水入渗和山区基岩的侧向补给。地下水补给条件好,水位埋藏浅,水力坡度适中,水交替积极,富水性强,水质好,地下径流向盆地中心汇集。
盆地中心的冲湖积平原,地下水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入渗、侧向径流补给和灌溉回渗,地下径流滞缓。
2.地下水径流
桑干河及其支流横贯全区,是盆地的侵蚀基准面,地下水运动状况基本受其控制。地下水由洪积倾斜平原向盆地中心运动,到盆地中心,含水介质颗粒变细,水力坡度变缓,地下水流呈现滞流状态,缓慢地向桑干河排泄。
3.地下水排泄
地下水排泄主要为人工开采、蒸发和地下径流排泄。洪积倾斜平原地下水补给条件好,水位埋藏浅,单井涌水量大,水质好,易于开采,人工取水成为地下水重要的排泄方式,有些地段长期过量开采,引起大面积水位下降,形成降落漏斗。如大同市大量开采西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和御河沿岸漫滩阶地地下水(采水量达31×104m3/d),使地下水位普遍下降,成为区域性下降漏斗,仅大同市就有城西、城南、城北古店-白马城和御河铁路桥4个地下水降落漏斗。
蒸发主要出现在盆地中部的冲湖积平原,该地区地形平坦,水流滞缓,地下水水位埋深多为2~3m,潜水蒸发成为主要排泄方式。
冲湖积平原一部分地下水向人工排水渠系和桑干河系排泄。
六、地下水化学特征
1.浅层地下水
大同盆地浅层孔隙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呈环带状分布,从盆地边缘到中心,水化学类型由HCO3型→HCO3·SO4型→HCO3·SO4·Cl型和·SO4·Cl型演化。水化学作用依次为溶滤型、径流型和蒸发型。
山前倾斜平原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河流渗漏和基岩山区侧向补给,水交替积极,以溶滤作用为主。由冲洪积扇顶部到边缘,大多为HCO3-Ca·Mg型水,矿化度为0.2~0.5g/L。
盆地中部冲湖积平原地形平缓,地下水埋深小,以蒸发排泄为主,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3·SO4型→HCO3·Cl型→Cl·HCO3型→Cl·SO4型,为矿化度大于1.0g/L的微咸水,部分地区为矿化度大于5g/L的咸水。
2.中深层地下水
从山前倾斜平原上部到边缘,水化学类型变化依次为HCO3-Ca型,HCO3-Ca·Mg型和HCO3-Ca·Mg·Na型,矿化度为0.23~0.71g/L。朔州神头一带,受下伏神头泉岩溶水顶托补给,水质较好,为HCO3-Ca·Mg型水,矿化度为0.35g/L。部分地区受煤系地层影响,出现HCO3·SO4型水,矿化度也较高。
冲湖积平原,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型、HCO3·SO4·Cl型、HCO3·Cl型和SO4·Cl型,局部出现Cl·SO4型和Cl·HCO3型。矿化度为1~3g/L的微咸水。
七、地下水资源
据山西省地质调查院完成的《山西六大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报告(2006),大同盆地第四系孔隙水多年平均补给量为7.17×108m3/a。其中,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为2.53×108m3/a,侧向补给量为3.13×108m3/a,河流渗漏补给量为0.596×108m3/a,渠系渗漏补给量为0.363×108m3/a,地表水灌溉入渗补给量为0.12×108m3/a,地下水灌溉入渗补给量为0.432×108m3/a。
山西大同气候怎么样
夏季降雨多。根据查询大同市的相关资料得知,大同市雨的特点是夏季降雨特别多。大同市春季气温上升较快,平均气温6.5~9.1,开始总是乍暖还寒,多风,少雨。平均降水量仅为56.1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4.6%。夏季气候温和,平均气温在19-21.8之间,降雨集中。平均降水量246.9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4.3%。秋季来临后,气温逐渐下降,平均气温在5.8-8.4之间,平均降水量为72.96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9%。冬季长于春夏秋,持续四个多月,盛行西北风,白天短,天冷。平均气温在-12.8至-6.3之间,1月最高气温为-11.3。平均降水量为8.06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1%。
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鲜明,令人喜爱。
春季里气温回升很快,平均气温6.5~9.1℃,总是乍暖还寒。多大风,降雨较少,平均降水量仅为56.1mm,占年降水量的14.6%。
夏季气候温和,平均气温在19~21.8℃之间,雨水集中,平均降水量为246.9mm,占全年降水量的64.3%;人们常说“万紫千红总是春”,但大同万紫千红之时却在夏季。大同的夏天凉爽舒适,多温和的东南风,旅游者们多于夏季来此避暑胜地观光。
秋季来临后气温便逐渐下降,平均气温在5.8~8.4℃之间,平均降水量为72.96mm,占全年降水量的19%。这时碧空万里、天高气爽。微微的清寒,颇令人感到惬意。